做過配色的朋友都知道,原材料的穩定性直接影響到生產配方的穩定性。
市面上的原材料供應也參差不齊,不同供應商提供的產品之間有時也存在很大的差異。即使是一些大品牌的產品,在不同批次之間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。
那怎么樣來進行原材料的進貨檢驗呢?
如何判斷批次之間的差異?
當批次存在差異時后續配方又如何來進行調整?
借助先進的儀器設備并選用合適的顏色參數,你也可以輕松玩轉因原材料變化而引起的配方變化!
通常在采購新一批次的原料后,都需要將原料按一定比例的純色及沖淡(混白)進行制樣,并與之前批次進行比較。為了減小在制樣工藝及設備上帶來的誤差,可以將歷史批次與新批次在同一時間用同樣的配方分別制樣,配方可按(但不限于)以下:
純色配方 樹脂:100g 色粉:0.05g
沖淡色配方 樹脂:100g 鈦白粉:0.4g 色粉:0.1g
(在制樣的時候應加入等量分散劑以保證完全分散,制好后樣板應獨立包裝等待測試)
做好樣后用愛色麗設備(如Ci7800精密色差儀)及軟件(IQC顏色分析軟件)將不同批次的樣本測量進入軟件。通常把歷史批次當作標準,新批次當作樣品,然后調出軟件中的一些顏色參數:如DL*、Da*、Db*、DE*、力度-WSUM、力度調整DL*Da*Db*及DE*等。通過這些參數就可以用來判斷原料批次之間的差異,并給后續配方調整指明方向。
1. 當DE*<0.5,并且%STR-WSUM在98%~102%,這時候可以認為兩批次的原料有輕微差異的,這個差異有可能是由工藝上帶來的,在生產時若有差異微調即可。
2. 當DE*>0.5,這時候可結合DL*、Da*、Db*來進一步判斷,DL*可判斷偏深(負值)或偏淺(正值)、Da*可判斷偏綠(負值)或偏紅(正值)、Db*可判斷偏藍(負值)或偏紅(正值),這就是新原料相對于歷史批次的顏色偏向,從而將會導致生產時的顏色偏向。知道偏向后我們就可以借助力度-WSUM、力度調整DL*Da*Db*DE*來做進一步分析配方調整的方向。
2.1 力度調整DE*<0.5,這時候可以理解為兩批原料之間色相上并無太大差異,只是色濃度上差異,只需要調整顏料的添加量,兩批顏料可以達到相同的顏色表現。如力度-WSUM為“120%”,這代表新原料著色強度比之前高了20%,故在用新原料時應減少20%的添加量。
2.2 力度調整DE*>0.5,這時候可以理解為兩批原料之間除了色濃度上的差異外,色相上也有一些差異,新原料不能單純靠調整添加量來實現互換使用。這時候可通過力度調整DL*Da*Db*來指導后續配方的調整方向,如力度調整Da*為正值,則代表新原料在調整了力度后將會引起產品往偏紅方向偏移,故應減少其它能引起紅項的顏料的添加量。
如上圖中DE*為5.60,這代表新批次原料相對之前有很大差異,主要是DL*(-5.47)-將給產品帶來偏深的方向及Db*(-1.18)-將給產品帶來偏藍的方向。
力度-WSUM值為142.15%,這代表用新原料力度比之前高了42.15%,故使用時應該減少42.15%的添加量。
同時力度調整Db*(-1.22),這代表減少42.15%的添加量后仍可能存在Db*(-1.22)-偏藍方向的差異,這時在配色時候就需要通過調整其它顏料的用量來調整,例如可以減少藍顏料的量或增加黃顏料的量,如果是人工配色就很考驗個人的配色水平了。